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文学 > 正文

重返大地之上

时间:2020-01-06 17:4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佳骏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我从城市回到乡下,最先出来迎接我回乡的是风。这么多年了,风还认识我。它能嗅出我身上的气味——那种带着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一

  我从城市回到乡下,最先出来迎接我回乡的是风。这么多年了,风还认识我。它能嗅出我身上的气味——那种带着草香和泥土的气息。我是被风吹着长大的,它熟悉我的脾气和性格,就像我熟知它的体态和呼吸。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风总是和落日连在一起。傍晚时分,我背着背篓,或牵着一头牛,走在山间的小路上。风吹着路边的野草和树叶,沙沙沙的声音,像成千上万只春蚕在啃食桑叶。夕阳像画家的颜料,从远处的天幕上泼下来,形成一幅抽象画。那是自然的大写意,是风雕刻出来的人间杰作。我在风中走着,在大地上走着。我追赶着风,牛追赶着我。风改变了乡间的时间和岁月,也改变了乡村人的日子和憧憬。

  路边的野花次第开放,黄的、紫的、粉红的……安静而不张扬,却又带着点野性。小时候,我曾将一朵野花,偷偷地放进一个姑娘的书包里,以表达我对她的喜欢;我也曾将一束野花,献给一只死去的麻雀。野花给过我太多情感上的慰藉,和青春期的梦想。蜜蜂是最爱花,也是最懂花的。它们围着花朵翩翩起舞,仿佛几个姑娘,在向意中人诉说心事。嗡嗡嗡的声音,压得很低,生怕过路的行人,偷听到自己的私语。蜜蜂和花朵都是害羞的。

  太阳红彤彤的,像一枚印在天空的印章。路旁的草叶上,还挂着露珠。那一颗一颗的露珠,晶莹,圆润,蕴藏着季节的秘密。我弯下腰,摘一片草叶,把那露珠滴入自己的眼眶里。顿时,我的眼睛变得清亮起来,似揭去了蒙在我眼睛上的一层荫翳。幼时,我早晨从床上爬起,揉着惺忪的眼,便向屋后的竹林走去,摘一滴竹叶尖上的露珠,放入眼里,周身瞬间就被激活了,慵倦退去,神清气爽,人的气脉一下子与天地接通了。我爷爷一直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视力保养,他称竹叶尖上的露珠为“神水”,说长期用“神水”洗眼,不但明目,还延寿。我爷爷活了七十几岁,眼睛一直很好。他说,多亏了“神水”,让他没做睁眼瞎。他活了一辈子,已把这个世界看清楚、看明白了,也把自己的人生活通透了。

  认识我的,还有那些树。多年不见,它们都长得茂盛、葳蕤了。树冠像一把把翠绿的伞,罩着地面。干活累了的人,可以到树荫底下歇一歇,或打个盹,缓解身心的疲劳。夏日里,许多鸟儿喜欢来树上筑巢,叽叽喳喳闹翻了天。有时,人从树下走过,听到鸟叫,抬头一看,一泡鸟屎正好砸中额头。生气间,忍不住想骂一句鸟。可话未出口,头顶的鸟儿却唱着欢快的歌,展翅飞远了。留给你的,只有郁闷,只有委屈,只有抱怨,只有酸楚。

  树的品种很多,有刺槐、麻柳、苦楝树、泡桐树、柏树、李子树、椿芽树……我最喜欢的是李子树,倒不是它有果实可吃,而是因为那洁白的李花。我喜欢李花的素洁、干净。几场风一吹,它就静静地开放了。一点都不张扬,不像桃花那么红艳,招惹是非。我至今保存的一个笔记本上,还有我曾用铅笔勾勒出的一幅李花图,而且,我还给这幅画起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夕照李花”。李花开在树上,也开在我的心里。开在树上的花,是短暂的;而开在心上的花,却永不凋零。

  椿芽树给我的记忆最深。它常常和我母亲的头痛病联系在一起。那时候,母亲经常喊头痛。头一痛,就叫我爬上树去摘椿芽。母亲说,用椿芽炒鸡蛋吃,可以治头痛。母亲也不知道这个偏方是从哪里来的,好像是听奶奶说的,抑或是听外婆说的。总之,我为母亲摘过无数次椿芽,可就是不见她的头痛病好。母亲头痛病严重的时候,就用一张白帕子,死死缠住额头,痛得在床上滚来滚去,汗珠一颗颗往下掉。我见母亲可怜,下午割草的时候,都不忘爬上树为她摘椿芽。好几次,我从树上摔下来,把头磕破了,血水一直朝外流,吓得跟我一块割草的伙伴哇哇大哭。为不让母亲发现,我先用地瓜藤流出的汁液把血止住,然后,朝脸上抹泥巴。这样,母亲就不容易发现了。可母亲到底还是识破了我的伪装,她忍受着疼痛问我:你头上的伤是怎么回事?我说:割草时不小心摔的。母亲说:编吧,接着编。一阵沉默之后,母亲一把将我拉过去,揽进怀里,抱头痛哭。一边哭,一边抚摸着我的头说:乖孩子,以后别再为妈妈摘椿芽了,听话。我点点头,也跟着哭了起来。很伤心,很绝望。后来,我才知道,我为母亲摘回的椿芽,她并不是炒鸡蛋吃的,而是在滚水里汆一下,就强迫自己咽下去了。母亲把家里的那些鸡蛋,统统变成了我和父亲的口粮。

  树总是跟我的生命达成了一种默契,它们给过我希望,也给过我失望。我曾清楚地记得,在那些暗淡的黄昏,我走进那片树林,坐在铺满落叶的地上,看倦鸟归巢,听风吹树响;看星星如何穿过林梢,送来夜的宁静;听虫鸣怎样从地缝钻出来,带着月光的气息……

  我的每一次返乡,其实都是返回一棵树的过程。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