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古迹 > 正文

土司之死:海龙屯风云录

时间:2020-01-05 02: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卢惠龙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当时属四川、如今属贵州的遵义海龙屯杨氏土司,在中国具有“标本”意义:海龙屯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于2015年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

 

  导读:当时属四川、如今属贵州的遵义海龙屯杨氏土司,在中国具有“标本”意义:海龙屯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于2015年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使这座沉睡了700多年的土司城堡受到全球关注。然而,从唐朝时期太原汉人杨端征服播州,因军功受封土司,到其第29代传人杨应龙起兵反明,最终兵败自焚的历史故事,应该更牵引人心:本文所叙述的“土皇帝”骄奢淫逸与灰飞烟灭的过程,才是海龙屯这个土司城堡真正的历史之魂。

  一

  仲秋,秋雨细洒,沾衣欲湿。

  出遵义,朝西北,往高坪,上空的云,灰色黯淡,一动不动。来到龙岩山东麓,海龙屯遗址终于在阴云中依稀显露。孤峰耸峙,地势险要。《明史》称其“飞鸟腾猿不能逾者”。这个曾经的反叛者的军事大本营,这个曾经的称雄一隅的神秘王国,多少还有一层面纱?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历史上被称为播州时,受辖四川。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唯恐四川尾大不掉,遵义府才由四川改隶贵州。四川盆地的南大门顺理成章地被翦削。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29代土司、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为了营造他的独立王国,欲望与野心一起膨胀。海龙屯居然出现这样的对联:“养马城中,百万雄兵擎日月;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剽悍而忘忌。终于,举兵反明。

  朝廷岂容得如此逆臣急调大军进发播州。

  第二年初春,明军各路兵马陆续汇集播州近旁。李化龙手持尚方宝剑,坐镇重庆,主持讨伐。每路兵马3万,20余万人浩浩荡荡,势如破竹。

  贵州巡抚郭子章坐镇贵阳,湖广巡抚支大可移驻沅江,逼近播州。

  明军分兵8路进剿:总兵刘出綦江;总兵马礼英出南川;总兵吴广出合江;副总兵曹希彬出永宁;总兵童无镇出乌江;参将朱鹤龄出沙溪;总兵李应祥出兴隆卫;总兵陈出白泥。

  如此排兵布阵,足见神宗剿灭杨应龙的决心。

  这在明朝历史上,堪称惊天动地之举。

  明军连破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天险、娄山关……

  杨应龙率兵欲决一死战。

  城下,几路大军夜以继日,轮番攻城;城上,杨氏苗兵,殊死抗拒。

  六月初六,拥有18道险关的海龙屯,陷入重围。明朝18万正规部队、各方土司的10万地方武装,在海龙屯最后的据点——2平方公里的山顶混战一场。最后一道城墙,终于被朝廷军队攻破。明军将领王鸣鹤,率先登顶。

  士兵逃跑无数,杨应龙身边没有一名侍卫。49岁的他,提着大刀,独自走马城廓,撒出所有钱财,要士兵顶住。守兵稀稀落落,溃不成军。杨应龙眼里固若金汤的城堡告破,三十六街七十二巷,灰飞烟灭。他勒住马头,望着落日的最后一缕血光,惨然而笑。一度的强势与倾颓,荣光与悲怆,都如落日余晖在此戛然而止。却原来,千古春秋,不过一粒朝露,日出即逝。山中伟业,终归于土。

  他提着大刀,回到了寝宫。点起一把大火,火焰腾起,杨应龙与二妾周氏、何氏阖室自缢。儿杨朝栋、弟杨兆龙被俘。余部22687颗人头落地,血流成河,哀号遍野。

  这是场耗时114天的大决战,明朝以耗费白银147万两、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平定播州之乱。

  海龙屯陷落,杨氏执掌播州720余年的历史,宣告终结。

  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并将杨朝栋等69人押解京师,磔刑于闹市。至此,平播一战以完胜结束。

  这场震动朝野的血雨腥风,史称“平播之役”,为万历三大征(朝鲜之役、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之一。

  海龙屯是平播之役的主战场,见证了杨氏王朝的淫威,也见证了杨氏王朝的覆灭。播州土司720多年的臣服、归顺,一并了结。

  沉睡700余年的军事城堡——海龙屯,历史之痕漫漶斑驳,岁月之伤早已结痂。2015年在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海龙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普遍关注,也留下不尽的思索与话题。

  呵,杨应龙,海龙屯,历史,一边叙述你,一边遗弃你。

  土司杨应龙,你当年喧嚣的疆域安在?你还在寻觅当年手书的“飞龙关”匾额吗?你当年的骠骑曾踩碎多少人的脊骨?此刻,你是不是还蜷缩在历史的阴影下书写申诉?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