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新农村 > 正文

浙江省武义县走出大山奔富路

时间:2020-01-04 00:41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九龙山九龙山,十年九年旱,出门就爬山,有囡不嫁九龙山。”20多年前的顺口溜,道出了村民的贫困生活。

 

  “下山脱贫好。”炎炎夏日,走进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俞源乡新九龙山村,村口石碑上五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

  这个坐落在220省道边的村庄,看上去有些普通:面积不大,景色平平,背靠连绵矮山丘,近旁一口小水塘,再远处就是县里的工业园区。

  但在村委会3楼,新建起的一间“村史博物馆”记录着它不平凡的“前世今生”:这里是浙江省率先实施“搬迁下山、易地发展”的村庄之一,其下山脱贫的成功案例,曾先后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上,向全世界推广介绍。

  在过去的30多年中,6亿多中国人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而浙江的扶贫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2002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2015年,全省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得到全面消除,兑现了不把绝对贫困带入“十三五”的庄严承诺……新九龙山村的故事,正是其中一个缩影。

  海拔1041米,这是过去的九龙山村人的生活“高度”。

  “九龙山九龙山,十年九年旱,出门就爬山,有囡不嫁九龙山。”20多年前的顺口溜,道出了村民的贫困生活。1995年,全村一共68户、189人,住的是破旧泥土房,耕地仅30多亩,村民人均年收入385元,面临出行难、经济发展难等“七大难”。直到后来,时任县扶贫办主任的董春法,带着县里刚出台不久的下山脱贫政策来到村里,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动员,全村人才整体搬迁到了距老村10公里外的平原上。

  下山后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今年43岁的村民田华平邀请我们到家里看看。

  总共3层楼高的小洋房,一楼是客厅兼小卖部。田华平说,如今,他和妻子都在附近的工业园区上班,母亲在家做点小生意,一家人的年收入有十六七万元。孩子上学、家人就医,车程均不过10来分钟。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是20多年前的80多倍。村民们念起新的顺口溜:“九龙山九龙山,下山以后处处变了样。新村建在省道旁,武义城里的花旦嫁进九龙山。”

  眼下,更让田华平津津乐道的,是村里今年以来正在筹办的三件“大事”——建生态停车场、盖新房以及筹建村级物业大楼。

  建停车场,源于村里近来出现的“停车难”。过去的九龙山村人,出行全靠肩挑背扛,徒步在大山间穿行。而如今,全村60来户村民,共有68辆小轿车,田华平家就有两辆,新规划的停车场不仅可同时容纳20多辆车辆停放,还具有生态、美观的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

  盖新房,是为了近年来刚成家的一部分年轻人。上世纪90年代,全村7年没有一户娶亲,6年没有出生过一个小孩,42位大龄青年未婚。下山两年后,村里就为中青年举办了一次集体婚礼,截至目前,共有25对新人喜结连理,30个孩子出生。修建村级物业大楼,则是计划建成后出租给工业园区的企业,预计一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以上的收入。

  “这样的生活,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田华平不禁感慨。像新九龙山村一样,武义目前共有423个自然村、5.1万余人搬迁下山、易地脱贫。浙江省武义县走出大山奔富路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