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新农村 > 正文

民俗学研究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0-01-04 00: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潘玥斐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文化振兴之根在传统,尤其是民间文化。因此,民俗学学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

 

  2018年9月15日,“民俗学的实践研究:村落传统与社会治理”研讨会在京举办。与会学者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国家治理”“村落传统与社会治理”等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在致辞中提到了当下民俗学讨论“实践”议题的重要性。他以非遗工作为例,说明非遗保护不仅是政府和学者的责任,更是社区成员的权利,因此必须坚持尊重不同主体的伦理原则。当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时,理论与实践必然不断相互影响,这促使民俗学者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深化理论反思,而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也会随之拓展。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表示,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文化振兴之根在传统,尤其是民间文化。因此,民俗学学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但是,学科发展也需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只有坚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才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刘铁梁认为,民俗学浸润于民众的生活实践之中,民俗学让民众的知识进入主流话语。在这样的实践观指导下观察村落社会的变化,可以发现,中国农民近年来的日常生活实践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村落劳作模式的转变”与“日常交流模式的转变”。

  黄永林利用大量统计数据,分析了乡村及其文化发展的现状。例如,古村落大量消失、乡村社会“空心化”、人才大量流失等问题。而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通过非遗保护,可以振奋乡村文化精神,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从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庆忠以长期农村调查的丰富案例与数据证明,农村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集体失忆”。其具体表现为:与家庭生活的游离、与自然环境的疏离、对家乡历史的无知、对村落礼俗的漠然。他以陕西佳县古枣园的实践为例介绍称,搜集民俗文化的活动唤醒了村落集体记忆,让村民在看到自己传统的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由此,村落凝聚力得以复兴,公共秩序得以重建,新的村庄活力开始形成。只有这种内生动力被唤醒,乡村全面振兴才可能实现。

  此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办。民俗学研究助力乡村振兴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