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邦 > 正文

鲁迅与乡邦文献及乡贤故书

时间:2020-01-04 13:31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     作者:邱永山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早在先秦时期,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这些长江流域的南方系统文化,已显露出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的并举之势。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六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遗址,更将吴越文化的流源推向远古。

 

  早在先秦时期,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这些长江流域的南方系统文化,已显露出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的并举之势。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六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遗址,更将吴越文化的流源推向远古。浙东是古越族的栖息地,也是越文化的滥筋之地,其人文精神孑然不群。《史记》所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器会稽。”不仅使浙东有禹陵、有会稽、也为古越民族留有“卓苦勤劳之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早已成为古越民族艰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越人血战前行的历史,所内化成的精神酵母,使越文化在江南浪漫文化偏于柔弱、纤丽的格局中,独标一种刚健、豪放的风骨,百代而不衰。”①

  鲁迅生于浙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环境中,对故乡的精神传统,他引以为自豪:“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先络骚,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苦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卓然足以自理。”②他对明末王思任所概括的“会稽乃报仇雪恨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的传统,尤其念念不忘,不仅自觉于与它的血缘关系,而且努力于精神上的承担。在此背景下,古越文化的余脉,形成了鲁迅在文化思考与劳作方面的一个热点。于是,乡邦文献与乡贤著作自然成为鲁迅藏书的一个重要方面。

  乡邦文献

  《二酉堂丛书》的启示

  鲁迅对故里文献的关注,起自少年时代。他曾有感于“会稽故籍,零落至今,未闻后贤为之纲纪”。又遇“张澎所辑书,于凉土文卖,撰集甚众。笃恭乡里,尚此之谓”,爬梳的信念由此而萌发。对此,周作人在回忆鲁迅时说:“不知道在戊戌前的那一年,买到了一部《二酉堂丛书》,其中全是古逸书的辑本,有古史传,地方志,乡贤遗集,自此抄书更有了方向,后来的《古小说钩沉》和《会稽郡故书杂集》就由此出发以至成功”。

  《二酉堂丛书》收汉魏佚文三十六种(道光六年刻本仅二十一种,《鲁迅全集》中注释大约即依据此本)清代嘉庆进士张澎辑。因张澎原籍甘肃武威,所辑地理典籍,乡贤遗集的范围,也以西凉地区为限。对于鲁迅来说,张澎并非乡贤,但他所辑之书,却对鲁迅具有以下作用:

  一、启发作用。鲁迅在少年时代,课余的动笔从影描绣像开始,然后进入《茶经》、《五木经》等章木兽鱼虫类书籍的辑抄。这些活动都是凭兴趣进行的。张澎的辑逸工作,启发和促使了少年鲁迅视角的转移,把他的辑抄活动由散漫变为集中,由兴趣转为自觉,形成了他对乡邦文献半生的精力倾注。对这一过程,周作人曾评价说:“这些事情都很琐屑,可影响却很不小,它就‘奠定’了他半生学问事业的倾向,在趣味上直到晚年也还留下好些明了的痕迹。”③

  二、示范作用。《二酉堂丛书》的内容、格局,以及辑录者的钩辑方法,都为鲁迅提供了范本。

  三、文献作用。鲁迅在后来的治学中,曾有所择取。例如,鲁迅1927年编选《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载:“李益者,字君虞,系出陇西,累官右散骑常侍。太和中,以礼部尚书致仕。时又有一李益,官太子庶子,世因称君虞为‘文章李益’以别之,见《新唐书》(二百三)《李生传》。益当时大有诗名,而今遗集苓落,清张澎曾哀集为一卷,刻《二酉堂丛书》中,前有事辑,收罗李事甚备。”

  古逸书辑校与同类藏书

  鲁迅关注的乡邦文献的范围,大致是古代会稽的山川地理、名胜传说和人物传记资料。1915年鲁迅将所辑以上内容的古逸书八种刻板印行,定名《会稽郡故书杂集》。收入该书的八种古逸书是:

  谢承《会稽先贤传》

  虞预《会稽典录》

  钟离抽《会稽后贤传记》

  贺氏《会稽先贤象赞》

  朱育《会稽土地记》

  贺循《会稽记》

  孔令符《会稽记》

  夏侯曾先《会稽地志》

  这些古逸书的辑录,所凭依的是《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初学记》、《艺文类聚》等类书,并辅以《三国志》、《水经注》、《会稽三赋》、《姚范援鹑堂笔记》、《隋志》、《唐书》、《太平寰宇记》等书校勘完成。其实鲁迅关注的乡邦文献并不以上述类书和史籍为限,他所涉猎的范围要宽泛得多。与《会稽郡故书杂集》相同内容的古会稽史地方志、先贤事迹古籍,鲁迅尚有以下收藏:宋代施宿的《嘉泰会稽志》、张之昊的《宝庆续会稽志》、高似孙的《剡录》和明代张岱的《明于越三不朽名贤图赞》、清代王龄的《于越先贤象传赞》、李慈铭的《越中先贤祠目》等。

  在绍兴的古方志中,鲁迅比较重视《嘉泰会稽志》,《鲁迅日记》1926年4月5日载:“紫佩来,托其代定石印《嘉泰会稽志及宝庆续志》一部”。在鲁迅的购书记录中,预定书的情况不多,托人预定《嘉泰会稽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对它的重视。鲁迅在1926年所写的《马上支日记》(七月四日)中仍念念不忘该书:“《嘉泰会稽志》已在石印了,但还未出版,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着过多少回大饥懂,竟这样地吓怕了居民,仿佛明天便要到世界末日似的,专喜欢储藏干物品。”遇有日常食品的加工储藏的习俗,考察所依仍不寻其他方志,也可见《嘉秦会稽志》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嘉泰会稽志》二十卷,宋代绍兴府通判施宿著,因完成于宋宁宗嘉泰年间而名其书。鲁迅1926年所购系绍兴周肇祥等据清代嘉庆采鞠轩刊本影印,至今仍存北京鲁迅博物馆。

  鲁迅涉猎《嘉泰会稽志》当早于1926年的购书。鲁迅1915年订稿的《夏侯曾先<会稽地志>序》中,对作者的时代略有考证:“曾先事迹,亦无可考见。唐时撰述已引其书,而语涉梁武,当是陈隋间人。”《鲁迅全集》对“梁武”的注释是“即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502年至549年在位。《嘉泰会稽志》卷六引《会稽地志》‘乌带山’条有‘梁武帝遣乌笪采石于此山而卒’等语。”可见,鲁迅在辑录校勘《会稽郡故书杂集》时,已阅读过该书并且加以利用。1917年鲁迅作《会稽禹庙宝石考》,文中称引:“《嘉泰会稽志》引《孔灵符记》云:‘始皇崩,邑人刻木为像祀之,配食复禹庙。’又云:‘东海圣姑从海中乘石船张石帆至,二物见在庙中。’”这些都是鲁迅利用《嘉泰会稽志》整理乡邦文献的印记。

  《宝庆会稽续志》系《嘉泰会稽志》的续志,八卷,张淏撰。鲁迅也是阅读采用在前,购藏在后。1914年3月,鲁迅作《(云谷杂记)序》。因《云谷杂记》也是张淏所著,鲁迅在序中对作者略有介绍并述及《会稽续志》:“候字清源,其先开封人,自其祖寓婺之武义,遂为金华人。举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将仕郎,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举备顾问。绍定元年以奉议郎致仕。又尝侨居会稽,撰《会稽续志》八卷,越中故实,往往赖以考见。”

  鲁迅藏书中有《剡录》十卷,清代道光八年刻本,至今仍存。《鲁迅日记》1913年10月5日载:“往本立堂间所订书,大半成就。见《嵘县志》一部,附《剡录》,共十四册,以银二元买之”。在鲁迅收藏的会稽古方志中,《剡录》堪称名志。“剡”为汉时县名,即绍兴所辖八县之一的嵊县。《剡录》内容丰富,记载详实,举凡该县疆域、山川、城池、建置、沿革、官治、户口、物产、赋税、古迹、佛寺、道观、诗经、画史以至草木鱼虫网罗备至,而且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古雅。在体例上,首创“县纪年”,编年记载历代大事及建置沿革,创方志设大事记的先河。正因为它有诸多优点和独到之处,被后世视为方志体例走向完善与成熟的代表作。它对于鲁迅辑录校勘其他会稽方志的工作,具有范本的作用。

  《剡录》之于鲁迅的另一意义,在于其作者高似孙。高系南宋浙江庆元府鄞县人,淳熙十一年进士,历官校书郎,晚年家居越州。《剡录》的撰写,是受该县县令史安之所托。高似孙家学渊博,广见多闻,著有《子略》四卷、《纬略》十二卷、《蟹略》四卷、《砚笺》四卷等,另外尚有《文苑英华钞》四卷、《文选句图》一卷。鲁迅从日本回国后,曾广为搜集乡人著作,有《绍兴八县乡人著作》目录手稿保存至今。目录除对高似孙的《骚略》、《疏寮小集》未能录入外,以上各书均载其中。在《剡录》之外,鲁迅对高似孙其书十分重视,在鲁迅的视野中,高应属重要的乡贤之列。

  金石地志鲁迅曾购入《越中金石记》,相近的还有《越中古刻九种》,前者系清代杜春生撰,后者为清代王继香辑。现存鲁迅藏书已不见以上二书踪迹。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